(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资料图 摄影:方非
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普惠性养老服务,增加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做好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引发政协委员关注。如何让养老服务更加高质量、更精细、离老人更近?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让城市更新推动就近养老
过去5年,全市累计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424家,发展养老助餐点1168个。“养老是大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来自妇联界的市政协委员余立新深入养老行业十几年,对城市更新之下的养老产业发展非常关注。
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共有48000多名,床位数11.3万张。“结合这两组数据不难发现,北京养老机构入住率并不饱和。但比较一下中心城区和郊区就会发现,一边是中心城区养老床位缺口大、养老护理需求难以满足,一边是郊区养老床位入住率低、大量床位空置、资源服务浪费。”余立新说,要打通老人养老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与北京城市更新计划融合起来。
“各区、各街道乡镇的具体需求不同,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数量规模就要与需求相匹配。”她建议,以《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出台为契机,相关部门应就城市更新中养老服务项目落地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提供具有操作性的规划和指引。“比如充分考虑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分布状况,制定差异化的规划建设指标,细化养老服务空间供给方式,在城市更新中保障就近养老服务用地。”余立新还提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特别是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可以发展能够提供护理、康复等服务的复合型养老服务综合体,实现医养结合、就近养老、精准服务。
卫生间也需要适老化
市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许艳丽教授对适老化改造问题十分关注。许艳丽说,北京中心城区的老龄化比例远高于郊区,普遍存在房龄老、采光弱、空间琐碎、水电、动线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卫生间一直是老年人紧急情况频发的地方,卫生间中意外滑倒摔伤在临床很常见。据统计,我国每年有6000万老年人至少跌倒一次,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伤残、失能、致死的首要原因。”
她建议,对卫生间进行适老化改造,需要根据老年人身体机能、行动特点、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进行改造,从而满足老年人使用辅具的需求。
许艳丽还建议,住建部门需编制“北京地区老旧小区适老化卫生间改造标准”,将适老化改造制度化、标准化,制定适老化卫生间改造的基本项目、专项项目、个性项目等不同层次服务清单,以利于指导实施改造。
老龄化社区要增强“韧性”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人们对社区老龄化问题感受更加明显。来自科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赵宇建议,要不断增强老龄化社区的“韧性”。这其中既包括硬件上的加强,也有心理上的呵护。
赵宇建议,针对老年群体建立社区应急救援台账,纳入社区应急管理规划。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要建立隐患排查检修动态台账,对社区内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跟踪。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特点,可以将防灾减灾设施、救援避险通道等进行适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应急避险。
如何增强心理上的“韧性”?赵宇建议,可以从老龄群体心理健康视角出发,鼓励志愿者和社团积极参与社区韧性建设的心理疏导工作。“我们需要建立一种长效和持久跟踪机制, 聘请专业组织在老龄化社区对受助的个体进行回访和反馈调查,不断提升老龄化社区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