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 西施是我国古时候一位绝代佳人,她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西施原名施夷光,是战国时代越国苎罗山施姓樵夫的女儿,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
2、她长得红颜花貌,芙蓉之姿。
3、她是施姓樵夫在河边拾的孤女,没有兄弟姐妹 当时,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
(资料图片)
4、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战俘,越国大夫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吴国做奴隶。
5、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
6、他采用范蠡所献美人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
7、西施凭她倾国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吴王日日深宫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她的内应下,勾践终于灭吴复国。
8、 对西施的结局,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
9、一种说法是西施后来被投水杀身,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墨子·亲士》篇,其中说:“西施之沈,其美也。
10、”(“沉”,古作“沈”)这句话的意思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
11、《修文御览》转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12、”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13、“鸱夷”,就是皮袋。
14、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
15、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
16、《越绝书》有这样的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17、”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18、”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
19、《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20、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皆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
21、 上海前几年出版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22、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23、并没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传说,大概也是愿意西施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吧。
24、 王昭君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25、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
26、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27、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28、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
29、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
30、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
31、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32、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
33、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34、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
35、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
36、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
37、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
38、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
39、元帝许。
40、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
41、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42、"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
43、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44、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
45、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46、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47、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48、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
49、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
50、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51、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
52、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
53、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54、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55、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
56、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
57、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
58、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59、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60、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
61、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62、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63、 貂禅,原姓李,名未必,字如此,河南尹李膺之子。
64、 膺,汉末名士,经史博通,为士人之望。
65、世人以得李膺之接见为“登龙门”。
66、时孔融尚幼,然才思卓绝,年方十岁造访李膺,而留“世交”之巧辩,“了了”之佳话。
67、膺奇其才,引为忘年交。
68、 当其时,宦官权重,朝政日败。
69、 膺常击案长叹:“国家将亡,妖孽必兴。
70、” 孔融闻之对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己。
71、” 膺知其亦有雄心,乃有锄奸之志。
72、恰值小儿诞生,遂以未必为名,暗含深意。
73、 未必生时,其母尝夜梦凤凰入腹,未解其意,乃请乡人管辂卜测。
74、辂卜之,只于纸上写“扑朔迷离”四字,母复请其意,亦无言。
75、 未必少有勇力,且得一丐传授绝技,善“响聋”掌。
76、掌法到处,振聋发聩。
77、未至弱冠之年,其家方圆百里之内已无耳聪之人。
78、 一日,于野外练掌;适一鸡过,为掌力震毙。
79、 不意,此鸡为刺史董卓所爱,号为“天鸡”。
80、卓闻之大怒,引兵至,屠膺满门。
81、 此事震动朝野,士人皆有怨言,谓卓“以一鸡而屠龙”。
82、 祸至之日,未必以勇力逃脱,漂泊江湖。
83、 时恰值黄巾之乱。
84、 所谓黄巾者,乃当时俱露郡有姐妹三人:一名张姣,一名张宝,一名张靓。
85、三女容颜姣好,独恨胸部太平,为男子所弃。
86、遂生立“女儿之国度、反男人之霸权”之心。
87、恰有囡花老仙授以《太平要术》,能书符念咒,遂号“太平道人”。
88、 三女聚众女起事,成数十万娘子军,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汉运将终”。
89、盖苍为乾色,黄为坤色,即言灭“汉”之社会,立女子之政权也。
90、 当其时,国中女子皆奉三张之旗,以黄帕缠头,号“黄巾”之军,奋而起义。
91、(自是,女儿当权,男子多遭屠戮。
92、以至其后百年间,尽为女子驰骋疆场,大展拳脚,反少见男子踪影,尽源于此。
93、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94、) 未必逃祸于江湖,适逢遍地“黄巾”,男子出行,多有不便;遂男扮女装,于江湖行走。
95、未必本不善乔装,多有破绽,仗勇力方得免祸。
96、幸后遇江东桥玄。
97、桥玄有二子,一名大桥,一名小桥,素喜作女装之扮。
98、二桥乃留未必在左右,每常指点改装之术。
99、未必长居桥府,遂得技艺娴熟。
100、只是那二桥好楚腰之舞,素尚节食,每餐食不过盏。
101、未必食量宽大,耐不得饥,便常偷入厨庖,叼食而去。
102、久之,人尽呼其为“叼馋”。
103、 后司徒王允造桥府,见“叼馋”色艺双绝,爱不释手,乃收为义女,更名为“貂蝉”。
104、貂禅进王府后,每见王允愁眉不展,试探之下,允乃尽吐其忧。
105、 原来,其时董卓借征讨“黄巾”之机,独霸兵权,排除异己,权倾朝野。
106、王允恨之久矣。
107、耐何卓有三宝:奇兽“赤兔”,二目赤红,双耳奇长,奔跑之疾,天下无双;宝刀“七星”,削铜剁铁,切金断玉,锋芒之利,当世无匹;义子吕布,斩将夺旗,探囊取物,武艺之精,震古烁今。
108、兼之卓亦悍勇无俦(当时武林有“一丁二郭三诸葛,四周五荀六董卓”之说),又带甲百万,实难图之。
109、 貂禅与那董卓有杀父灭门之仇,如何能忘?今见此良机,自负勇力,遂与王允定下刺卓之计。
110、 王允乃进貂蝉为吕布之妻,伺机图之。
111、 吕布,字奉先,勇冠天下,面貌清秀,身配香囊而生温香,时人号为“温侯”。
112、貂禅入吕门后,与布虽渐知心,然布旬月不与之同房,疑之。
113、 一日,布之香囊偶落于地,不自知,出入如常而身之温香不散,貂禅大疑,以言探之,布乃倾泪告以实情。
114、 盖,吕布乃并州吕氏之女,面貌清秀,身有温香,家中皆唤为“香香公主”。
115、后家道中落,遂入京为妓。
116、布有勇力,常于庭前舞三丈长布,舞姿俊美,如凤舞九天,京城登徒子皆呼为“小凤仙”。
117、值武林第一高手、荆州刺史丁原入京,闻其名收为义女,改“凤仙”为“奉先”。
118、又指“布”为名,授以绝世武功。
119、 董卓屠戮李膺满门后,丁原欲上谏责卓,董卓遂毒杀丁原。
120、布为避辱,乃女扮男装,并佩香囊以饰体香。
121、卓见其武勇,纳为义子。
122、布时刻思为丁原报仇,奈卓势大,且武艺高强,不得其便,终日饮恨泣泪。
123、 貂禅闻其言,亦以前情相告,遂商定刺卓之计。
124、吕布回思二人之际遇,不觉笑曰:“此真可谓难辨扑朔迷离也。
125、”貂禅怪而问之。
126、盖北地方言,雄兔爬搔曰扑朔,雌兔觑窥曰迷离。
127、未必此时方悟:昔日管公之卜乃暗指貂禅与吕布各易其性;不觉慨叹世事之奇。
128、是夜,二人始有洞房春暖。
129、 翌日,恰值董府后园有亭建成,卓与布共观,貂禅随行。
130、卓见其色,甚羡。
131、貂禅亦有意挑之。
132、其亭未名,董卓问于貂禅。
133、貂禅目视吕布,笑曰:“有风来仪。
134、”实乃笑布之原名“凤仙”。
135、布大尴尬。
136、卓不知其意,乃题名“凤仪亭”。
137、自此,董卓每每思想貂禅之美色。
138、 月余,司徒王允兵己齐备,暗报与吕布,三人筹定。
139、 貂禅便使人约卓至草原私会。
140、 董卓大喜,独骑辔兔而行。
141、 至其地,却见吕布独立于前。
142、董卓大惊,连声诧问。
143、布不言,徐自怀中取青草二束喂赤兔。
144、四下呐喊,伏兵齐出。
145、卓急催兔走。
146、不意兔性喜草,兼此草有布之温香,赖食不走。
147、 卓无奈,拔七星刀迎敌,纵横冲突,人莫能近。
148、正欲走时,貂禅忽跃至兔前。
149、董卓微怔之间,貂禅双手发“响聋掌”。
150、董卓震耳欲聋,头晕目眩,急欲走时,布早祭起三丈长布,将卓缚于兔下。
151、 董卓急呼:“二子何故害我?”貂禅与吕布,同声大呼:“今日为父报仇!”双剑合璧,斩卓首级! 杨 玉 环 (719--756),号太真,薄州永乐(今芮城)人,唐玄宗贵妃,世称杨贵妃。
152、 父玄琰早丧,养于叔父玄圭家,杨玉环长得丰满艳丽,性格机敏,擅长歌舞,通晓音律。
153、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五年),册立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154、唐玄宗因其爱妃去世,郁郁寡欢。
155、高力士遂到宫外物色,他见到了“资色冠代”的杨玉环,便向玄宗奏报。
156、玄宗召见杨玉环后,颇为中意。
157、公元745年(天宝元年),玄宗先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接着正式将太真册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堂兄杨国忠升任宰相。
158、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攻陷潼关,玄宗西逃四川,至马嵬驿,禁军停止前进,要求杀杨贵妃,玄宗无奈,命高力士把贵妃带到佛堂前面的梨树下缢死。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