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宋春雨

证券时报记者 杨卓卿

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3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暨2023中国信托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围绕“信托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和模式创新”发表了主题演讲。


(资料图片)

陈兵表示,监管对信托业转型高度关注,适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政策,信托业务新三分类、放开正回购等措施体现出对行业发展的呵护有加。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资管新规规范业务内涵、三分类确定信托功能的驱动下,行业发展框架基本确立。

陈兵认为,首先还是要客观看待信托业过去的发展,准确把握信托业的发展规律,从而回答好“为什么要高质量、为谁高质量发展、如何高质量发展”的行业问题。他表示,信托制度是美好的,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只要将信托回归本源,信托制度依然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就能解答好“哪些事情是只有信托能做,或者只有信托才能做好,哪些事情信托可以做得比别人好”的定位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融资类信托业务的需求出现边际缩减,信托业也从当前经济社会需求中寻找到了转型方向。其中之一,就是满足人民对普惠式财富管理持续增加的需求,信托公司率先洞察并顺应需求,运用信托制度为居民家庭提供家族信托、特殊需要信托、保险金信托等专属财富管理服务。所以说,信托业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过去40多年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

陈兵相信,只要将信托三分类业务转型及其配套政策落实好,信托业务长期发展前景依然美好。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需要能力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引导信托公司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研究能力、智能化运管能力以及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等。二是业务准入与能力相匹配,分类监管要对信托业务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机制和业务准入,鼓励和促进信托公司开展专业化竞争。转型是信托业务的自带基因,应客观评价信托业务的贡献。

对于信托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陈兵提出,要坚持信托本源制度,提升专业能力,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供给,走差异化道路,发展好资产管理信托和资产服务信托。

其一,必须坚持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开展各项信托业务,改善提升行业新形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信托业年会提出,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能否获得市场信任。只有委托人对信托业有信心、对信托公司有信任,才会把财产托付给信托公司管理。信托公司要认真履行受托管理职能,坚守职业操守,诚实守信,不断提高受托管理能力,尽责管理运营信托财产。

其二,必须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开展金融供给创新,率先在新时代发挥新功能,承担新使命。当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资金并不稀缺,实体经济更需要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供给创新,来破除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些障碍和困难。

其三,提高专业能力,走差异化道路,发展好资产管理信托和资产服务信托,发挥两者的联动优势。脚踏实地,大力发展固定收益类信托和股权投资信托,提供“股权、债权、ABS”结合等多功能性融资;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标品类配置类资产管理信托,为委托人提供涵盖跨债券、商品以及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等全类的资产配置服务。利用资产和策略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组合,获取稳健收益。

从上海信托的实践来看,从2015年开始,公司聚焦产品体系建设和资产矩阵建设,优选境内外各类别优质资产,对标先进同业机构,大力发展具有信托特色、横跨标准化债权资产、股权类资产及其他另类资产的多元资产配置型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同时,公司打造出有信托特色的投研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信托公司的投研体系建设必须有自身特色:一是必须以服务“转型发展”为中心,围绕业务开展;二是团队建设和专业化能力建设必须考虑信托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三是必须建立起符合自身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立足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数智化运营,推动资产服务信托普惠化,把信托在金融体系中的差异化优势落到实处。

其四,发挥慈善信托在社会财富三次分配中的工具作用,为共同富裕提供“信托”方案。随着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慈善信托将逐步成为体现信托公司综合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业务。截至2023年3月底,上海信托累计发行慈善公益产品50个,总募集信托规模超过1.6亿元,初步实现慈善信托发展“系列化、品牌化、规模化”的目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