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对外部社会制度有所诉求,要求制度的建设与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对肉身的保障。
2、与西方民主、宪政、自由主义制度相比,“内圣外王”中的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这一中国传统政治理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专制皇权导致人治而法治不及,加上其思想主张缺少分权制衡、社会制度建构的非正义性而导致其实施起来较难,常常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是一种政道有余但治道不足的表现。
3、"外圣内王”即以儒家立国,以法家治国,并佐之以黄老之学。
(相关资料图)
4、正如《资治通鉴.卷二十七》所记载:皇太子(汉元帝)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5、”帝(汉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6、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来源:“内圣外王”源于道家“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之说,后被儒家思想纳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7、所谓”内圣外王”,即内具圣人之德性,外行王道。
8、2、从儒家教学思想和体系上说,做到“外圣内王”需从人生“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做起,以“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进修阶梯。
9、简言之,“内圣”即修身,是修养自己德性智慧的精神追求;“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成就功业的人生抱负。
10、其中,以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
11、3、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求知才能明白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做人的道理,明白了道理才能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在道德范畴内,这样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止住私心贪欲,遏制恶心妄念,使之归服于善德,以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12、一旦将道德作为自己修身立命的根本,以修德为乐,以德心为上,以明德、持德、行德、累德为宗,心中自会清静,随缘应世,顺其自然,心中方有大自在。
13、心静的时候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了做事才会即不冒进也不畏缩,无过也无不及。
14、4、同时,人对万事万物有了深刻的认知,则物性必通,身心必明,才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正确的认识,对先天禀性中的欠缺以及后天习气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弥补。
15、认知了万事万物,看待世上任何事都可心若明镜、洞若观火,不会被世俗尘念所迷惑,也不会做出愚蠢无知的行为。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